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图书音像 > 音像制品  > 音乐 >文章详情

我要看奇书(这是一本奇书)

《江湖丛谈》又名《民国购物防骗指南》,是一本全面介绍江湖行当和内幕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已故说书人连阔如。你想读这本精彩的书吗?

这本奇书你要不要看一下?

《江湖丛谈》(注音注释插图本)

1《江湖丛谈》是一本怎样的书?著名作家王蒙先生说,“江湖传言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旧中国世界,令人叹为观止。”

著名剧作家苏叔阳先生说:“江湖丛谈,是为人引路,拆穿诡计,冒着生命危险。这种勇气,不是在温柔乡里长大的才子可比的。”

导演英达说,“江湖丛谈对我影响很大。那时候我带着情景喜剧这种西方影视体裁回国,也是迈不过传统文化这道坎的。还好我看了《江湖丛谈》,我现在的成就80%都是因为这本书——它把我的留学生从空拖回了地面,甚至杂草丛生。

读过的人提起《江湖丛谈》,都会称之为“奇书”。那么《江湖丛谈》揭示了什么?为什么今天走出了原来的民俗民间艺术圈,得到了年轻人更多的关注?

《江湖丛谈》用大量篇幅描述和揭露了民国时期江湖交易的内幕和危害社会的种种伎俩。与今人的记忆和考证不同,作者连括如先生在当时的北平《泰晤士报》上以连载的形式揭露了各种江湖交易。可以说他是边读边感受、边记录,让他有了一种真正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他在写作中经常自称“我的老云”,让人感觉像是在跟着一个知识面很广的老大哥,听他讲故事。

这本奇书你要不要看一下?

图为上世纪30年代,民间艺人在上海街头打猴拳。

举个例子,一个世纪前的“丢包碰瓷”和今天的骗术一模一样——有一天,连先生的朋友李俊和一个穿制服的士兵相撞,砸碎了对方的药瓶,对方拿出药店发票,要求李俊赔偿。连先生让说:“我家没钱,你我可以去舅舅家拿。”士兵又和李俊一起去了,问李俊:“你叔叔在哪里工作?”李俊说:“作为旅游局的队长,他在那里有钱。”士兵没走几步就溜走了。连先生录的时候也说:

“我教你说的是给他一个‘瓜扣’(胁迫他调侃,称之为瓜扣)。他溜了,跑了,就顶了瓜(怕调侃叫瓜扣)。”骗扣瓜也是“春点不清”(看到什么就糊涂,就叫春点不清)。如今丢包、碎瓷依然屡见不鲜。人们不应该被他们欺骗。在这种情况下,有了我上面讨论的法治,什么都不会发生。

比如穿着单衣单裤乞讨的乞丐,冬天怎么不怕冻?江湖丛谈是这样解释的:

一位先生说:“虽然世界上有许多好人,但他们不愿放弃他们的钱。普通的乞丐,怎么说都是可怜的,没人注意,也没人愿意多给钱。这种假乞丐每年冬天都出去骗钱。出门前,他得买一斤上好的烧酒,一块明矾,在屋里脱衣服,用棉花蘸酒,皮肤上抹明矾。擦完后,他在酒里放了一点明矾,把酒喝了。过了一会儿,红矾和酒都喝了,身上热得像炭一样,再也穿不下衣服了。他干了这事以后,就向大街小巷的行人要钱,三四个小时也绝不会把他冻僵。要了钱之后,回到家还要穿上衣服去澡堂专门洗一洗。洗完就可以吃了。这样做几个月,红矾的毒就在皮肤上了,到了春天肯定会爆发。可以像烂桃一样遍体鳞伤,久久不能痊愈。”

《江湖一丛谈》的出版过程中也有很多故事。上世纪30年代,连先生因在东交民巷的博力威电台播出《东汉》而声名鹊起。连先生离开电台后,开始了写作生涯,并以云游客为笔名在《京华时报》发表长篇连载《江湖谈》。

这本奇书你要不要看一下?

在北平的时报上连载。

连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当时的许多社会现象做了生动的写照。他说:

“以我的江湖知识,我只知道百分之一,还有很多事情我不知道。我慢慢讨论,报道给读者看的时候,总是关爱多数,揭露少数的黑幕,为大众谋利,以示我老云对社会的忠诚!”

由于《江湖丛谈》揭露了一些危害社会的江湖交易黑幕和手段,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36年,《北平时报》分三集刊登了这些文章。

这本奇书你要不要看一下?

江湖丛谈第一版(一集)(北平时报1936年版)

这本奇书你要不要看一下?

《江湖丛谈》(第一集)第一版的版权页上,编剧云游客和校对员剑赤生的名字颇有武侠气质。

1988年,中国曲艺出版社编辑修订了这本奇书,并将其收入《中国曲艺研究资料丛书》,使其“重见天日”。接着,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相继出版了这本书。201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江湖丛谈集》,其中插有李滨声先生绘制的插图50余幅。2011年,中华书局还出版了《江湖话》注音本,增加了新发掘整理的连先生遗著《江湖话·归春》一书。

2连阔如的传奇人生

这本奇书你要不要看一下?

连阔如先生,原名毕连寿,笔名云游客。连先生出生前一个月,他的父亲去世了。连先生只上过半年私塾,小学两年。十二岁时,他成了一名学徒。他去过北京的珠宝楼、照相馆,去过天津的杂货店、中药店,在烟台、大连做过小生意,摆过占卜摊,体验过人间的酸甜苦辣。

连先生曾师从李,并学习评书《西汉演义》。后来,他教张读东汉演义。北京的一位老先生田说,《东汉演义》在北京很有名。听众孙坤波给连先生指出了田老人这本书的精髓,再加上他的才华和勤奋,在30年代末在东交民巷的博力威电台播出了《东汉》,名声鹊起。

连先生一生勤勤恳恳。他不抽烟,不喝酒,也不穿衣服。除了养家糊口,他赚的钱都买了书和期刊。连先生家原来住在和平门外的琉璃厂——北京著名的古书街。甚至先生的女儿连丽如先生也曾回忆说:

我是父亲的“嘉元斋”、“来寻阁”等古书店的常客。去琉璃厂中国书店买书的时候,很多书店的同志一眼就认出了我,津津有味地聊起父亲买书的事。记得父亲为了考证献帝的“昭帝”,买了七八本《汉书》和《三国志》浏览了一遍。他钻研天文知识,有理有据地说“借东风”“草船借箭”。他研究了解山川地理、风土人情,为古今对比做准备。为了评价历史人物曹操,他详细阅读了许多学者的相关著作,并前来查阅。观众反映:“听廉老师的书,不仅听了历史故事,还学到了很多知识。”

这种经历也使安联先生成为记录当时所有社会场景的绝佳人选。苏叔阳先生说,要写这样一本书,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作为江湖中人,内心纯洁,所谓“出淤泥而不染”,熟知江湖的内幕和行话,以及所有的条条框框。

第二,我能写出漂亮的文章。所谓美,不是满篇的舶来词和新名词,加上倒装句,而是通顺、通俗、生动、有趣,极具魅力,使人了解这个“江湖”时代的特点和当时北平报纸连载文章的风格。

第三,有拯救世界之心,不哗众取宠。鞭笞虚伪,痛恨丑陋,有勇气,有胆识,有骑士精神。

这三点,除了第三条,都不是今天的人能做到的。大自然的巨大力量把这本书推到了20世纪30年代北京、天津江湖贸易和报纸文体活化石的地位。能写这本书的人走了,走了!也许今天的文人,认真调查,深入思考,写出了具有当时风格的文章,就不错了。只是不会有那种真实感在里面,无论发生什么,都会有人们对老人的评判,不再是当时人们的感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是空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至于第三点,今天绝大多数人都是真善美的歌颂者。他们不缺勇气和骑士精神,也不怕江湖人的报复,因为老江湖已经被岁月的尘埃掩埋。然而,有少数人愿意歌颂虚假,丑陋,喜欢炫耀他们知道在江湖上的方式,并写一些这种文章。但它和《江湖丛谈》有着本质的不同:江湖丛谈给人指路,暴露诡计,冒着生命危险。勇气是无法和那些在温柔乡里长大的人相比的。

3江湖行当图鉴

为了让读者对当时的江湖贸易有更直观的感受,《江湖丛谈》一书附有新中国第一代漫画家、中国漫画最高奖“金猴奖”获奖者李斌圣先生绘制的50多幅插图。每幅画的底部都有说明文字,使故事生动起来。

这本奇书你要不要看一下?

江湖人说,一个商人的领导是卖梳子(bi)的。哪里有新的会议,可以和他约好各种业务,他还要帮会议领导指定文武场所。

这本奇书你要不要看一下?

在每一个集市和庙会上,都有一种面相先生,席地而坐,装哑巴。他的摊位上有一个玻璃框,上面写着“哑巴”或者“骨灵”两个字。

这本奇书你要不要看一下?

post(tiē # 39;r)子业务也是一种流动性、临时聚集和快速旅行的业务。

这本奇书你要不要看一下?

天桥市场上的一个角色——点痣。

这本奇书你要不要看一下?

这本奇书你要不要看一下?

这本奇书你要不要看一下?

那么,你愿意读这本精彩的书吗?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由公众号授权发布:1912年中华书局。原标题:《江湖之丛谈》重现江湖|断货大王终于有货了。作者:中华书局1912年。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淘宝领券网资讯中心,全景关注各行业的发展风向,集中报道新品发布、业界动态和海淘情报,致力于呈现时效性和价值性俱佳的精选资讯。
已赞+1 已有人赞过
评论

  • 最新